为什么乡村规划难以落地?出路在哪?

泰山规划院
2025-02-14
前言

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抓手,一直备受关注。近些年我们也考察调研过很多乡村,我们发现有些乡村规划虽然做了,但是根本落不了地,等于白做。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为什么乡村规划难以落地?如何解决,出路在哪?

图片



规划追求高大上,脱离实际


规划往往由外部团队制定,如果规划团队对当地情况了解不深入,忽略了村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条件,只描绘美好蓝图,那就是纸上谈兵、理想主义。比如有些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,但规划却没有将这些资源充分开发、利用;有些村庄人口流失、地处偏远、交通不便,但规划确不考虑这些问题;有些村庄产业结构单一、人才匮乏,但规划确不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乡村规划跟城市规划不一样,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、过于注重形式,更多就是要体现出乡村乡土文化和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,如果按照城市规划现代化的思路来做,不仅仅失去了乡村旅游本来的韵味,更重要的是建设规模和成本往往比较高,落不了地是必然的。

乡村规划的编制工作通常是由政府部门主导,缺乏村民深入参与,如果只是召开一下座谈会、发放一下问卷,往往流于形式,不能真正倾听到村民的需求和意愿。乡村规划的落实主体是村民,如果村民不能真正参与到规划中,村民的诉求在规划中得不到呼应,那村民的参与度自然不高,从而导致规划难以落地。

00

解决思路

1.谨慎筛选规划团队、加强前期调研工作不要茫茫迷信外部规划团队,觉得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”,有时候外地规划团队没有本地规划团队对当地情况了解,照抄照搬一些高大上的案例,看似花里胡哨,实际水土不服。

2.增加农民群众参与度,使规划更加贴近民意。不仅仅局限于召开村民大会、专家座谈会、调查问卷等方式,还要合理的引导村民表达自己的想法,很多时候村民文化水平有限,难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,需要专家进行引导性提问。

3.建立跟踪评估机制,定期检查规划项目落地情况。规划完成了不等于交差了,需要持续进行跟踪,及时关注上位规划调整情况、项目执行落地情况,对于不适应、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。

图片

(左上为赣州市宁都县黄石镇大岭村村庄规划村民座谈会,左下为武夷山市上梅乡岭山村杨梅岭自然村规划调研,右为中国传统村落武夷山星村镇黎前畲族文化村风貌引导。)


资金依赖性强,自我造血不足


很多村庄在规划时根本不考虑建设资金问题,严重依赖外部资金,要不就是拿着规划、守株待兔等财政资金拨款,要不就是拿着规划到处找投资商。如果财政资金不到位、招商不顺利,村集体本身经济基础非常薄弱,自我造血能力不足,村民的参与性又不高,那规划必然就很难落地。更有甚者,某些村落的外债累累,村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以发放,在这样负债经营的情况下,村委人员都处于“狼多肉少”的状态,又怎能有足够的资金去谋求发展呢?当想要“钓鱼”时,却发现连“鱼饵”都没有,又怎能奢望“放水养鱼”呢?

00

解决思路

1.发展特色产业。乡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和房屋,要充分利用乡村土地和房屋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。同样大小的土地种菜肯定比种粮食收益高,“一亩园十亩田”,闲置的房屋可以发展民宿也可以用来盖厂房。只有改变思路、发展特色产业,才能提高村集体造血能力。

2.创新融资方式。充分考量村庄自身能力和洽谈合作商的意愿,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,比如成立农村合作社、组建联合发展公司、设立乡村振兴基金、引入PPP模式(公私合作)等方式筹集资金,如果村集体资金实力弱可以多让渡一部分利益,如果村集体资金实力强可以少让渡一部分利益,只要不断创新模式、方式,就不难解决启动资金问题。

3.加强资源整合。独木难支、孤掌难鸣,往往单个资源、单个村庄发展难成气候,需要整合资源集聚发展。一方面整合村庄资源,比如土地、闲置房屋,整合起来可以连片开发、统一运营管理;另一方面联合周边村庄捆绑集聚发展,发挥1+1大于2的效应。

图片


土地限制多,乡村用地难


乡村规划难落地的一个很大痛点就是农村建设用地紧缺。近年来国家土地“闸门”不断收紧,国务院、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土地管理处分的最全面、最明确、最严格的文件,在土地审批权、更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、理顺各级政府土地管理的责任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,制定了各种生态保护、林地保护、基本农田等红线保护范围。农村产业建设用地审批流程非常复杂,土地供需矛盾却越来越突出。同时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流转障碍,难以整片开发、规模化经营,也让很多投资商望而却步。

00

解决思路

1.简化乡村建设用地审批程序。目前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申请审批程序手续较多、耗时较长、费用较高,无严苛且复杂的审批程序使得很多项目难于落地,尤其是社会资本投资农旅融合、露营乐园、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的时效性较强,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建议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优化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程序,缩短审批时限,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。

2.探索乡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。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、同权同价的实践机制。探索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来源,把可从事经营性生产的公共设施用地、农民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等纳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畴。

3.强化多规合一,合理利用现有土地。合理规划使用现有资源,避免盲目扩张占用耕地,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和空间进行建设。加强村庄规划与上位规划、国土规划的衔接,使得规划用地符合用地要求。同时国土空间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乡村规划,尽量给有发展需求的村庄腾挪出更多的空间。

图片



缺少专业人才,忽略管理和营销



由于农村地处偏远、待遇不高,很难吸引并留住专业高素质人才。很多乡村旅游景区为减少管理成本,就在本地随便招了几个人对景区进行管理和运营,有的甚至就是几个村管干部在管理,有的可能还会在村里找几个低保户作为临时管理员。没有专业人才,乡村项目很难落地,即使有政府各类资金支持项目勉强落了地,但是重建设轻运营,没有经营管理人才,不重视经营管理、营销推广,导致许多项目建成后效益不佳,往往做着做着就处于半死不活状态,不会长久。

00

解决思路

1.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年轻人返回家乡进行创业,将城市的工作经验、专业技能和人脉带回家乡,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,进行创业,推动乡村经济发展。

2.加强基层干部、村民培训。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情况,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课程,通过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来提升基本干部和村民的管理营销能力。比如开展现代农业技术、电子商务运营、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的课程。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或者成功企业家分享经验教训,组织村干部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案例,开阔视野。

3.引入专业运营团队。借助外部力量帮助乡村发展优化管理结构、提升运营效率。与知名企业和机构合作,邀请他们派遣专业人士到地方进行指导,或者直接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管理运营,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并设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,确保双方共赢。

图片

乡村规划落地难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要让乡村规划真正落地和实施,需要从顶层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各个环节都做到科学合理、务实高效,吸纳社会各界力量,形成合力才能推动乡村规划落地,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。


分享